 |
闺房里,嫂娘为新娘和伴娘着盛装。 |
|
 |
苗乡侗寨以前是坐花轿或走路娶亲。如今与时俱进,也像城里一样用花车迎亲。 |
|
 |
新郎家制作的“喜字”糍粑、麻叶和泡茶等装入礼担。 |
|
 |
8日上午,邻里乡亲帮忙杀猪,置办酒席。 |
|
 |
9日早晨,藕团乡高营村塘保苗寨,在众乡亲的祝福声中,新郎背嫁出门。 |
|
 |
婚礼最为热闹的要数伴娘挑水闹井台。3个男扮女装的小伙子和伴娘在井边挑水嬉闹,水花带着幸福和喜悦洒向井台四周围观的乡亲。 |
|
 |
新娘和伴娘们围坐一起“过火盆”,寓意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。 |
|
 |
伴娘与郎家亲友“扯杯”喝酒,相互对饮。喝“扯扯杯”是当地特有风俗。 |
|
 |
9日晚,主家堂屋一派喜气洋洋,婚宴在悠悠的酒歌声中开席。 |
|
社会的发展,时代的进步,使年轻人的婚礼日益新潮,而传统的婚礼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。
4月8日至10日,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妙村的侗族青年吴才松,迎娶苗家姑娘龙彦蓉。他们大学毕业后同在长沙创业,两人在谈婚论嫁时,选择了按传统习俗举办婚礼。
“六亲客”迎亲、苗族歌鼟(teng)、挑水闹井台……婚礼持续3天,苗乡侗寨一片欢歌笑语。
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拍摄,用镜头真实记录下这场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,见证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8日5时,苗寨里鸡鸣声此起彼伏。“六亲客”按约来到吴才松家。“六亲客”是寨子房族里6位能说会唱、前往新娘家娶亲的男性长者。早饭后,他们头戴青帕、身着长袍马褂,祭拜祖先,在两位手持竹竿的年轻小伙引导下,提着马灯,启程娶亲。
“京城客,我去沅州娶花台,郎去扬州取花鼓,两班文武跟我来……” “六亲客”(用苗语加侗语)唱起“娶亲歌”,分乘三辆“面的”,前往新娘龙彦蓉家。
迎亲队伍到龙家后,好客的苗家阿妹端来洗脸水,为他们接风洗尘。阿嫂端来热腾腾的甜酒鸡蛋、香喷喷的油茶,喊来房族作陪,款待迎亲大客。“六亲客”喝完“落担杯”后,就被好客的房族喊到家中做客,享受最高礼节待遇。吃的只是形式,唱的才是真功夫。他们唱过一家又一家,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。然后回到主家再唱,催促尽早发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