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乡对子花鼓
宁乡对子花鼓是流传于宁乡县境内,集歌、舞、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。随着独具江南风情的乐曲奏响,一对青年男女翩翩起舞,这便是“打花鼓”。后经演变和发展,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——宁乡对子花鼓。2007年,宁乡对子花鼓成功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近日,宁乡县召开全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暨建设文化强县动员大会提出,要重振包括宁乡对子花鼓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“宁乡对子花鼓这种民间歌舞,清同治年间,宁乡流沙河的土坝,已有花鼓的正式社班,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祖宗之一。”原宁乡县花鼓剧团演员、对宁乡对子花鼓颇有研究的徐定军介绍,1958年,宁乡县有万余人参加对子花鼓演出,盛况空前。
宁乡对子花鼓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。丑角鼻子上画一道白印,两眼上各涂一道白印,或者在鼻梁上画一只蜻蜓,穿马衣马裤,是贫苦善良劳动者的化身。旦角化一般粉装,身穿彩衣彩裤,系罗裙,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,虽装饰华丽,但从头到脚散发着粗犷、朴实的泥土气息。“宁乡对子花鼓没有专门的班底。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,由爱好者聚集出去演唱,这叫出花鼓。”徐定军说。
“演员面部表情十分丰富,是宁乡对子花鼓的一个重要特征。”旦角动作幅度小,柔中带刚,既稳重又含蓄;丑角常以耸肩、伸颈等动态来表达情感,并招观众发笑。对子花鼓的演出不受场地限制,可以在晒谷场演出,也可以在堂屋中上演,有的还能站在用两条条凳摆成的丁字形凳上或一张方桌上表演,极为方便灵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