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美食老字号之杨裕兴
杨裕兴面馆,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年,公元1894年,距今已有110年的悠久历史。店主杨心田,系长沙本地人,他利用省吃俭用节余的款项,在三兴街租一铺面,开设粉馆兼营汤圆,为图利市大吉,取“富裕兴盛”之意,将之命名曰“杨裕兴”。因所做汤粉质地上乘,味道鲜美,一时食客纷拥,生意兴旺。到1922年,杨心田便获得了丰厚的回报,于是购置了房产,增加了产品花色。1934年,杨心田年老病重,便将店务交由其子杨菊(村)掌管,后者苦心经营,注册香港公司于1937年在青石桥开设支店,雇工40余人,日销售额达400银元。然而世事难料,1938年长沙那一场惊动历史的“文夕大火”,将三兴街、青石桥二店毁于一旦。大火过后,老店得以重建,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,两店合并于青石桥,次年建成三层新房,占地70多平方米,声誉更盛,生意更兴,成为楚汉古城长沙首屈一指的著名面馆。
一、原汤:挥舞汤勺,不“走了一炉锅好汤” 浅黄的碱面,铺在碗底。 翠绿的葱花,在碗内的原汤中浮沉。 碱面上,还盖着酥软香浓的油码。 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碱面,长沙人没有不知道的,汤面成为美味的,就在原汤。 杨裕兴面馆是长沙汤面的头块招牌。 杨裕兴的面,最好呷。 原汤肯定存在诀窍。 本周一,我们前往解放西路杨裕兴总店,目的就是要“撬开”该店经理王树其先生的“金口”。 王树其先生说:顾客问我们最多的问题,和你一样,就是我们的原汤到底放了什么秘方? 他说,我们没有秘方,和任何一家粉馆面铺一样,我们也是用筒子骨和鸡骨架来熬汤。我们并没有掺杂干果、卤药包等中药香料,一锅好原汤的秘诀,就是熬出香浓稠酽的清汤,用真材实料来熬。掌握火候是其中的。简单,是美味的一种境界。火候,表达着对美食的细心呵护。 他说,一锅好原汤的,就在于掌握好火候,在时刻,挥舞汤勺,不能“走了一炉锅好汤”。 杨裕兴饮食公司董事、湖南湘菜面食名师李国安解释说,熬汤,就落在一个熬字,骨头要焯水,汤熬出来才漂亮;打泡撇沫要及时,汤面上刚开始出现浮沫时,就要打泡撇沫。一冲散,汤中的杂质就溶到原汤中,汤就浑了,就有“钳毛汤气”———一种钳猪毛时的腥骚。 原来,判断一碗汤面,是否美味,需要的是在关时刻挥舞汤勺。 没有掌握这一诀窍,即使使用干果、香料药包、槟榔、地龙(蚯蚓)来辟味。舀到碗中的汤,总残留着让人不悦的气息。 湘菜大师许菊云、张力行编撰的风味小吃书上,还记录说,汤中间放有一个纱布包,包里裹着豆豉、姜片、葱枝、干椒、桂皮、八角茴等等。筒子骨和鸡骨架汤撇沫,改成文火后,约熬两小时,汤呈酱红色或茶色,澄清透明,且散发一股原汤的清香。 有人在杨裕兴吃过面后,常常会买一些鸡蛋面回去煮,总也煮不出杨裕兴的原汤来。用高压锅压出来原汤,筒子骨渗出的有益物质已被破坏,且无法撇沫。
地址:城南东路226号 电话:0731-83473021
新中国成立后,杨裕兴面馆以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,1988年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,1996年、2000年、2004年三次对店堂进行了大规模装修改造。2001年组建成立的“长沙杨裕兴有限公司”,致力于面食文化的发掘和品牌连锁经营,杨裕兴由此续写新的发展篇章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