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地探访感受长沙老街新貌--铜铺街和登隆街
“铜铺街的敲打叮当响,登隆街的灯笼亮堂堂”,还记得这些流传在长沙老街巷里的歌谣吗?传唱中那些辛勤劳作的能工巧匠,那些展示着“指尖智慧”的市井街巷又一一浮现眼前。“长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不少老街巷曾汇聚过各式手工匠人,许多充满手工韵味的街地名也由此出现。”也因此实地探访了一番,感受老街新貌。
登隆街:灯笼不在,但繁华依旧
“这条不到200米的小街,我在这住了80年咧。”从芙蓉区登隆街的一头踱步到另一头,哪里曾有几口井,供应着全街人的生活之需;哪里有过怎样的建筑,是幼年时的他与小伙伴最喜欢的去处,80岁的李云生都记忆犹新。
“登隆街的写法以前可不是这样,而是叫做‘灯笼街’。”李云生说,顾名思义就是旧时这里纸糊灯笼的店铺比较多,所以它还有一个俗称,叫做“亮壳子街”。至于何时从“灯笼”演变为“登隆”已不可考,只知道康熙年间赵申乔所撰,经民国时罗庶丹、饶省三增补的《长沙地名赋》有句云:“八角亭开,客登隆以得路;三尊炮响,官吊马以升堂。”而清光绪年间《善化县志》省城图内即标名登隆街。
“你可以想象,一条挂满各式灯笼的街巷,传统红灯、流行花灯在这里都能找到,那是怎样一幅绚丽缤纷的场景。”李云生回忆,在电灯进入寻常百姓家前,长沙城多以灯笼照明,登隆街自是热闹非凡。“生意不错,不少店铺自然也要赶着多制点货,许多工匠就在店堂甚至门口扎制。”
不过,登隆街带给李云生的深刻记忆,不仅仅只有灯笼。“别看街小,长沙剧院、巴黎剧院,那时长沙人叫得出名的几处大酒家可都在这,登隆街是老长沙最繁华的消费区域之一。”而跟随李云生一路走过,记者发现,虽然随着时光流逝,老街已经不再有制作灯笼的店铺,但并未失去它早先的繁华。如今其与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相隔不过200米的距离,理发店、超市、杂货店等比肩开设,洋溢着现代的热闹。
铜铺街:那时家家户户叮当响
一条长四五百米的狭窄小巷,曾在遥远的一段时期让打铜的声音回响。行走在天心区铜铺街上,念着“铜铺街”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名字,那些从明清而来的遥远记忆又被重拾。
家住铜铺街23号的任谷中老人,今年已是80岁高龄。在此生活了一辈子的他对铜铺街有着深厚感情,老人回忆道:“明清时期在这条巷子里,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打铜的,铜铺生意很红火,‘铜铺街’由此得名。”据老人回忆,过去,铜铺街上分布着黄万利、孙振兴等多家铜铺店。任谷中的父亲开设的“任正发”也是其中的一家。“那时候大家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,家家户户每天早早起床后便开始一天忙碌的打铜生活。整个街道到处都是叮叮当当打铜的声音,就连有飞机从头顶飞过,嗡嗡的声音都听不到。”
任谷中12岁开始在黎家坡“李兴发”的铜铺店当学徒,学打铜的手艺。“父亲当时也是会这门子手艺,但我还是选择了到别处学习。师傅管得很严,达不到要求还要受惩罚。”3年后,他学成出师,正式接手自家铜铺店生意。老人回忆,1956年前铜铺街上还有20多家铜铺店,自国家逐渐实行“公私合营”后,铜铺街上的打铜声渐渐稀落下来,直到最后一家铜铺店消失,“铜铺街”只留下街名作为那段繁盛手工艺史的见证。
如今,行走在铜铺街街道上,看着两旁的居民楼,记者很难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到那些手工作坊的痕迹,任谷中也告诉记者,自铜铺店关门后,打铜的工具渐渐都丢失了,很遗憾未能保留至今。 |